你不应该在年轻时炫耀一种叫“悠闲”的东西
推荐一篇最近看的文章。希望能够激励各位。
—— 1 ——
在祖国广袤而空虚的土地上浪荡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我的朋友阿哲,一枚标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终于决定结束这段把身体掏空的交配之旅了。
两个月前,这枚“富富富”以罹患绝症的表情,和公司申请辞职。老板立感断臂之痛,极力挽留,加薪、减负、谈情,霸道总裁把能用的招数都试了一遍,最后裤子都脱了,终于把我的朋友挽留下来。
但考虑到这家伙一副马上就要猝死在工位上的状态,老板满眼求欢的祈求道:给你几个月时间,好好调整一下自己吧,你什么时候归队我不管,但一定要归队。
他供职于一家业内顶级的咨询公司,主攻一级市场做投资,是一枚标准的有钱没闲的“闪闪发光冒傻气的精英”。赚来的大把钞票,最大的用处也就是凌晨两点关上电脑开车跑到簋街上孤独地吃一份小龙虾。
很早前在望京买了套房,但一年之中,他睡在自己房子里的时间加起来也到不了一个月,忙的连猫都不敢养。更多的时候,即使在北京,他也选择睡在君悦,因为可以多睡一会,醒来之后,5分钟就可以走到自己位于东方广场的办公室。
他无暇感受各家商务舱和白金五星级有何优劣之处,因为他这两个地方,除了睡觉就是在做报表,关掉电脑前的固定动作,永远都是再核对一下Schedule,然后痛苦而疲惫地睡去。
下飞机或者打开电脑,微信和Outlook会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那是数不清的项目群组和永无止境的Meeting邀请的声音,如果每一个会议他都要参加的话,那么大概需要7*72小时的工作时间,他必须花费至少一个小时的宝贵时间,用冰冷而礼貌的用词,推掉那些可有可无的工作和冗余会议。
但依然有太多临时而重要的会议他需要参加。所以,下飞机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收到秘书已经订好的当晚飞往另一个城市的机票。
投资市场上风云变幻,他必须保持36524的随时随地待命状态,开不完的会,参加不完的路演,见不完的人,谈不完的项目。
最忙的时候,下了飞机连回家换衣服的时间都没有,在办公室和BOSS报告一下项目进度,又马不停蹄的赶下一趟航班,对他而言已经是工作的一项基本素质。
“的确,没有谁地球都一样转,但关键是我不上,我们的很多项目真的就玩不转了!”
他曾经这样和我抱怨,钱似乎早就赚够了,但身在其位,世事推着你不得不选择那样忙成狗的状态。
他在群里说,我先消失两个月,估计这两个月中国的资本市场会非常沉寂吧!
妈的,现在想想似乎被他言中了。朋友们依然诧异于他能真正选择脱身。毕竟这家伙的第一站还是从北京飞到了上海,朋友圈的照片里,他和一群妖艳可人的妹纸一起在环球中心的柏悦酒吧笑的下流,配上了一句同样下流的句子:从今天开始,老子要豁车走遍祖国的花花江山了,立志让自己的足迹和精液洒遍了神州!
翌日,这家伙借了一辆圈内某渣买来就没开过几天的兰德酷路泽,竟然真的开始了从人民广场一路干到西藏樟木镇的自驾游。然后,他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大概如下:
第一周,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烦躁的不适感,会习惯性地在手机上查看Mail,会习惯性地点开那些出发前屏蔽的微信群,将项目信息一条条看完;
第二周开始真正沉浸在旅游这件事本身,拿起相机的频次开始超过拿起手机;
从第三周开始,走走停停,把这一辈子的寺庙都逛完了,很多夜晚就与和尚们一起住在寺庙里,感觉生活就应该是这种缓慢的样子;
但奇妙的是,在第二个月的最后两周,我的旅行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我开始对“悠闲”这件事儿产生一种恍惚感,一个声音反复出现:
余生若就如此闲适,并不美好。我开始怀念工作以及忙碌带给我的成就感,休息本身所能带给我的愉悦感越来越浅薄了。
“我知道,我必须回去干点正事儿了。”他以这样的方式,宣告自己回归工作。
—— 2 ——
一个对立的镜面是,谁身边也不乏另一种朋友:
他们多半苟且于某个不知名的小城镇,多半有一个稳定、轻松而收入微薄的工作,他们身上多半有一种和年轻不相仿颓废气息。
他们很年轻,然而二十啷当岁却活的像个临退休的老干部,他们不到三十岁甚至就徜徉过退休后的生活图景了。
他们安于并享受现状,不仅享受,而且四处炫耀自己的“悠闲”生活。坦白讲,我每一次回老家,都能听到几句“悠闲生活论”。几个年轻人凑在一起,竟然是互相炫耀各自工作和生活的悠闲:
我们单位很闲,管理也很松,每天没什么事儿,根本不用加班,上班也多半是呆着……
他们热衷于转发“起底某某某的隐秘背景,一看吓一跳”这类爆料知名人士背景,原本应该404的文章,他们坚信阶级早已固化,人间并无鲤鱼跃龙门的稀奇事。
如果你像我一样告诉他们,自己经常加班到凌晨,周六周日也往往不得空闲,因为我想过的更好一些。他们就会集体向你投以同情和怜悯的眼神,然后拍拍你的肩膀说:
兄弟,不好混就回来吧,还是咱们这舒坦,根本不用加班,每天下班喝喝小酒,打打麻将,这日子多滋润啊!人啊,一定要学会享受生活。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点:我,或者说我们,并不想变得悠闲!
或者说,我并不想一直处于“悠闲”的生活中。毫无疑问,Better Me们正在致力于将自己变的越来越忙碌。
有限的悠闲时光只是作为忙碌生活的一剂润滑剂,甜蜜、宝贵、难以忘怀而又短暂,是的,“短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识。
我总觉得,悠闲而安逸的生活,对于年轻人而言,意味着一个巨大而舒适的泥潭:如果你久居其中,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深陷泥潭已经无法自拔,眼睁睁看着脚步滑向中年发福的肚腩,满心惶恐却早已丧失了奔跑的能力。
于是,只能泡在泥潭里,一副仁波切的闲淡目光,对疾驰而过的脚步说一声:年轻人啊,你慢一点奔跑,等一等你的灵魂吧!
总之潦倒非常却摆出一副活明白了的样子,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网络上的一个段子: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却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我总觉得,你没有拼过命,就没资格摆出一副平凡可贵的模样;
你没真正富贵过,动辄视金钱如粪土是十分可笑的;
你如果从没有认真读过书,却到处宣讲着读书无用,只能让你显得像个傻逼。
人生的一些状态,只有你经历过,得到过,感受过,才有资格选择说“不,这不是我要的”。
无论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如何生动地描绘他优渥的“悠闲”生活,我总是怀疑他的内心感受,我总能透过他的眼神看到空虚和无聊的一面。
当悠闲成为生活本身,那么任何形式的悠闲都将变的毫无疑义,正因为批评才能彰显赞美的意义,只有忙碌本身才能凸显“悠闲”的可贵。
相信我:一直悠闲的人没有任何值得羡慕的地方。
—— 3 ——
显然,世界并没有按照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预测所运转。
这位著名经济学家曾经预测:
到2023年,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每天仅仅需要工作3个小时即可,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休闲。
我们有理由相信,凯恩斯先生很可能用错了词汇,如果这句话变成:“到2023年,人类每天仅仅只能休息3个小时,而其余的时间将全部用来工作”。也许凯恩斯的Title上,还会加上一个“伟大的预言家”的标签。
仔细感受一下身边的世界和步履匆匆的人们吧,毫无疑问,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忙碌。
年轻人应该远离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的悠闲一族,他们只会用连自己都已经快无法忍受的无聊去麻痹你,你应该去结识那些比你更忙碌的人。
忙碌令人充实,空虚使人变态。你但凡稍微观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令人捧腹的愚蠢行为,许多Loser的可鄙德行,都有一个巨大而明显的共同点:太闲!
闲的蛋疼,为了打发自己空虚漫长的人生,往往斤斤计较于一些无意义的小事上,将暴躁当热闹,用负能量加速时光转瞬带来的遗憾感。
他们在微博上骂,在回帖上骂,在豆瓣天涯上骂,在公众号和朋友圈里骂;他们扒这个扒那个,从海里到天上,所有人的背景都了如指掌;
他们有热闹就凑,生活中最大的恐惧是’今天没局”,中午对着手机看女主播吃饭也能笑一个小时;他们在家里吵,街上闹,公司里玩离间,地铁上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能骂你骂到终点站……
毕竟,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他有的是时间。
—— 4 ——
如果说真正的自由源自我们面对时间的态度,那么我得说,有相当一部分人甘心为奴。
这话听起来特像是前苏联某个斯基说的,但实际上这的确是我这个司机的真实内心感受。
不得不说,许多人都搞错了我们和时间的关系。以为自己的当下放肆的庸常,可以在时间横亘的某一个阶段,华丽地改写那苍白的画纸。
当然我得说,我也反感现在某些创业公司老板动辄喊的震天响的“All In”,太忙当然会压榨个体的幸福感。但对你而言,逃离冗繁的时段永远应该是两个字:短暂。
就像开篇我的那位朋友,他的确忙到了必须要调整和跳出来的程度,但他也终将明白:
停下来是为了思考前进的意义和方向,或者仅仅是简单地调整一下步伐;
但停下来并不是为了呆立原地,那是死人的事情。
时间无涯,它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不等任何人。
年轻人应该致力于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忙,而不是越来越闲。正如英国小说家杰罗姆·K·杰罗姆(Jerome K.Jerome)所言:
“只有在你工作堆积如山时,你才可能享受闲暇。当你无事可做时,空闲就变得一点也不有趣,因为空闲就是你的工作,而且是最耗人的工作。闲懒和吻一样,当它被盗走了之后,它的味道才是甜的。”
闲人没什么可羡慕的,因为无所事事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日常。当放空成为日常,当无聊成为常态,你根本体会不到“悠闲”的价值,因为碌碌无为即是你的生活本身。
你不应该在年轻时炫耀一种叫“悠闲”的东西,所谓“慢生活”,这不该是20几岁时该拥有的状态。骚年,做点什么吧,比如这个夜晚!
—— 1 ——
在祖国广袤而空虚的土地上浪荡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我的朋友阿哲,一枚标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终于决定结束这段把身体掏空的交配之旅了。
两个月前,这枚“富富富”以罹患绝症的表情,和公司申请辞职。老板立感断臂之痛,极力挽留,加薪、减负、谈情,霸道总裁把能用的招数都试了一遍,最后裤子都脱了,终于把我的朋友挽留下来。
但考虑到这家伙一副马上就要猝死在工位上的状态,老板满眼求欢的祈求道:给你几个月时间,好好调整一下自己吧,你什么时候归队我不管,但一定要归队。
他供职于一家业内顶级的咨询公司,主攻一级市场做投资,是一枚标准的有钱没闲的“闪闪发光冒傻气的精英”。赚来的大把钞票,最大的用处也就是凌晨两点关上电脑开车跑到簋街上孤独地吃一份小龙虾。
很早前在望京买了套房,但一年之中,他睡在自己房子里的时间加起来也到不了一个月,忙的连猫都不敢养。更多的时候,即使在北京,他也选择睡在君悦,因为可以多睡一会,醒来之后,5分钟就可以走到自己位于东方广场的办公室。
他无暇感受各家商务舱和白金五星级有何优劣之处,因为他这两个地方,除了睡觉就是在做报表,关掉电脑前的固定动作,永远都是再核对一下Schedule,然后痛苦而疲惫地睡去。
下飞机或者打开电脑,微信和Outlook会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那是数不清的项目群组和永无止境的Meeting邀请的声音,如果每一个会议他都要参加的话,那么大概需要7*72小时的工作时间,他必须花费至少一个小时的宝贵时间,用冰冷而礼貌的用词,推掉那些可有可无的工作和冗余会议。
但依然有太多临时而重要的会议他需要参加。所以,下飞机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收到秘书已经订好的当晚飞往另一个城市的机票。
投资市场上风云变幻,他必须保持36524的随时随地待命状态,开不完的会,参加不完的路演,见不完的人,谈不完的项目。
最忙的时候,下了飞机连回家换衣服的时间都没有,在办公室和BOSS报告一下项目进度,又马不停蹄的赶下一趟航班,对他而言已经是工作的一项基本素质。
“的确,没有谁地球都一样转,但关键是我不上,我们的很多项目真的就玩不转了!”
他曾经这样和我抱怨,钱似乎早就赚够了,但身在其位,世事推着你不得不选择那样忙成狗的状态。
他在群里说,我先消失两个月,估计这两个月中国的资本市场会非常沉寂吧!
妈的,现在想想似乎被他言中了。朋友们依然诧异于他能真正选择脱身。毕竟这家伙的第一站还是从北京飞到了上海,朋友圈的照片里,他和一群妖艳可人的妹纸一起在环球中心的柏悦酒吧笑的下流,配上了一句同样下流的句子:从今天开始,老子要豁车走遍祖国的花花江山了,立志让自己的足迹和精液洒遍了神州!
翌日,这家伙借了一辆圈内某渣买来就没开过几天的兰德酷路泽,竟然真的开始了从人民广场一路干到西藏樟木镇的自驾游。然后,他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大概如下:
第一周,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烦躁的不适感,会习惯性地在手机上查看Mail,会习惯性地点开那些出发前屏蔽的微信群,将项目信息一条条看完;
第二周开始真正沉浸在旅游这件事本身,拿起相机的频次开始超过拿起手机;
从第三周开始,走走停停,把这一辈子的寺庙都逛完了,很多夜晚就与和尚们一起住在寺庙里,感觉生活就应该是这种缓慢的样子;
但奇妙的是,在第二个月的最后两周,我的旅行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我开始对“悠闲”这件事儿产生一种恍惚感,一个声音反复出现:
余生若就如此闲适,并不美好。我开始怀念工作以及忙碌带给我的成就感,休息本身所能带给我的愉悦感越来越浅薄了。
“我知道,我必须回去干点正事儿了。”他以这样的方式,宣告自己回归工作。
—— 2 ——
一个对立的镜面是,谁身边也不乏另一种朋友:
他们多半苟且于某个不知名的小城镇,多半有一个稳定、轻松而收入微薄的工作,他们身上多半有一种和年轻不相仿颓废气息。
他们很年轻,然而二十啷当岁却活的像个临退休的老干部,他们不到三十岁甚至就徜徉过退休后的生活图景了。
他们安于并享受现状,不仅享受,而且四处炫耀自己的“悠闲”生活。坦白讲,我每一次回老家,都能听到几句“悠闲生活论”。几个年轻人凑在一起,竟然是互相炫耀各自工作和生活的悠闲:
我们单位很闲,管理也很松,每天没什么事儿,根本不用加班,上班也多半是呆着……
他们热衷于转发“起底某某某的隐秘背景,一看吓一跳”这类爆料知名人士背景,原本应该404的文章,他们坚信阶级早已固化,人间并无鲤鱼跃龙门的稀奇事。
如果你像我一样告诉他们,自己经常加班到凌晨,周六周日也往往不得空闲,因为我想过的更好一些。他们就会集体向你投以同情和怜悯的眼神,然后拍拍你的肩膀说:
兄弟,不好混就回来吧,还是咱们这舒坦,根本不用加班,每天下班喝喝小酒,打打麻将,这日子多滋润啊!人啊,一定要学会享受生活。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点:我,或者说我们,并不想变得悠闲!
或者说,我并不想一直处于“悠闲”的生活中。毫无疑问,Better Me们正在致力于将自己变的越来越忙碌。
有限的悠闲时光只是作为忙碌生活的一剂润滑剂,甜蜜、宝贵、难以忘怀而又短暂,是的,“短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识。
我总觉得,悠闲而安逸的生活,对于年轻人而言,意味着一个巨大而舒适的泥潭:如果你久居其中,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深陷泥潭已经无法自拔,眼睁睁看着脚步滑向中年发福的肚腩,满心惶恐却早已丧失了奔跑的能力。
于是,只能泡在泥潭里,一副仁波切的闲淡目光,对疾驰而过的脚步说一声:年轻人啊,你慢一点奔跑,等一等你的灵魂吧!
总之潦倒非常却摆出一副活明白了的样子,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网络上的一个段子: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却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我总觉得,你没有拼过命,就没资格摆出一副平凡可贵的模样;
你没真正富贵过,动辄视金钱如粪土是十分可笑的;
你如果从没有认真读过书,却到处宣讲着读书无用,只能让你显得像个傻逼。
人生的一些状态,只有你经历过,得到过,感受过,才有资格选择说“不,这不是我要的”。
无论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如何生动地描绘他优渥的“悠闲”生活,我总是怀疑他的内心感受,我总能透过他的眼神看到空虚和无聊的一面。
当悠闲成为生活本身,那么任何形式的悠闲都将变的毫无疑义,正因为批评才能彰显赞美的意义,只有忙碌本身才能凸显“悠闲”的可贵。
相信我:一直悠闲的人没有任何值得羡慕的地方。
—— 3 ——
显然,世界并没有按照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预测所运转。
这位著名经济学家曾经预测:
到2023年,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每天仅仅需要工作3个小时即可,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休闲。
我们有理由相信,凯恩斯先生很可能用错了词汇,如果这句话变成:“到2023年,人类每天仅仅只能休息3个小时,而其余的时间将全部用来工作”。也许凯恩斯的Title上,还会加上一个“伟大的预言家”的标签。
仔细感受一下身边的世界和步履匆匆的人们吧,毫无疑问,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忙碌。
年轻人应该远离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的悠闲一族,他们只会用连自己都已经快无法忍受的无聊去麻痹你,你应该去结识那些比你更忙碌的人。
忙碌令人充实,空虚使人变态。你但凡稍微观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令人捧腹的愚蠢行为,许多Loser的可鄙德行,都有一个巨大而明显的共同点:太闲!
闲的蛋疼,为了打发自己空虚漫长的人生,往往斤斤计较于一些无意义的小事上,将暴躁当热闹,用负能量加速时光转瞬带来的遗憾感。
他们在微博上骂,在回帖上骂,在豆瓣天涯上骂,在公众号和朋友圈里骂;他们扒这个扒那个,从海里到天上,所有人的背景都了如指掌;
他们有热闹就凑,生活中最大的恐惧是’今天没局”,中午对着手机看女主播吃饭也能笑一个小时;他们在家里吵,街上闹,公司里玩离间,地铁上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能骂你骂到终点站……
毕竟,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他有的是时间。
—— 4 ——
如果说真正的自由源自我们面对时间的态度,那么我得说,有相当一部分人甘心为奴。
这话听起来特像是前苏联某个斯基说的,但实际上这的确是我这个司机的真实内心感受。
不得不说,许多人都搞错了我们和时间的关系。以为自己的当下放肆的庸常,可以在时间横亘的某一个阶段,华丽地改写那苍白的画纸。
当然我得说,我也反感现在某些创业公司老板动辄喊的震天响的“All In”,太忙当然会压榨个体的幸福感。但对你而言,逃离冗繁的时段永远应该是两个字:短暂。
就像开篇我的那位朋友,他的确忙到了必须要调整和跳出来的程度,但他也终将明白:
停下来是为了思考前进的意义和方向,或者仅仅是简单地调整一下步伐;
但停下来并不是为了呆立原地,那是死人的事情。
时间无涯,它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不等任何人。
年轻人应该致力于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忙,而不是越来越闲。正如英国小说家杰罗姆·K·杰罗姆(Jerome K.Jerome)所言:
“只有在你工作堆积如山时,你才可能享受闲暇。当你无事可做时,空闲就变得一点也不有趣,因为空闲就是你的工作,而且是最耗人的工作。闲懒和吻一样,当它被盗走了之后,它的味道才是甜的。”
闲人没什么可羡慕的,因为无所事事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日常。当放空成为日常,当无聊成为常态,你根本体会不到“悠闲”的价值,因为碌碌无为即是你的生活本身。
你不应该在年轻时炫耀一种叫“悠闲”的东西,所谓“慢生活”,这不该是20几岁时该拥有的状态。骚年,做点什么吧,比如这个夜晚!